其实旅游除了看奇观异景,更有意思地是了解不同地方的人。特别是当今互联网如此发达,任何景色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照片,自己拍的还不如网上的漂亮和全乎, 然而对人文的感知却是互联网或别人难以替代的。那些普通的街道,普通的家舍,普通的百姓,置身其中才会更真切地感知在世界那个角落的人类与我们生活的异同。
来第比利斯每一个游客都会去仰望一下在老城山顶上的Mother of Georgia雕像。
山上的“格鲁吉亚之母”雕塑,在近处不易拍到正面
她左手拿着酒碗,右手握着长剑。意为’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等待他的有长剑”。体现这个民族爱憎分明的品格。
高加索人是高鼻梁,深眼窝,浓眉大眼,十分漂亮。但乍一看,特别是男士眼神很有点凶巴巴的样子,而其实他们非常朴实热情。
最典型的在格鲁吉亚第二重要的城市Kutaisi的晚上,我们在大街上随意溜达。
在Kutaisi溜街心花园
走到街心花园看到一群老头在下棋,就凑近过去看。因为我们的长相实在太特殊,人家一看就是外来的,那边也确实很少看到有华人,结果所有人都盯着我看,那份审视的眼神,看上去很警觉,也很凶,好像我侵犯到他们的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把我吓得有点不知所措。他们叽里呱啦说的话我也一句听不懂。
好在这时候走出一个老先生会说几句英文,问我哪里来的。我先套近乎地说美国的Georgia, 但是人家半信半疑,不依不饶,因为咱的确长着一副东方人的面孔。人家冲我“七那,七那,七那”。我开始不明白,后来终于醒悟过来,忙说,yeah, yeah yeah, China, China。其中一个就跟我说,Mao Zedong, Mao Zedong。
我这才感觉其实周围的人只是处于好奇而打量我,实际上他们都非常友好, 不带敌意,随后还操着支离破碎的英文试图跟我聊天。看着他们的岁数我感觉当年中苏共同的主义应该是让我们有很多相同记忆的。
街头遇上一群老“布尔什维克”
一路上比看风景更让我着迷的是那些漂亮养眼的格鲁吉亚小朋友。
格鲁吉亚2017年的获奖流行电影DeDe是在Svaneti 乌树古里村拍的。导演,演员,场景都来自当地。
一个特受人们喜爱的8岁的小演员就住在这个村。导游说没准我们能碰上他。我还真看见一个小男孩和剧照里的他好像啊,也好可爱。
乌树故里的导演演员拍的一部获奖影片DeDe的广告到处可见
小帅哥真像电影DeDe里的小演员
偶尔看到的这个小朋友也是让我忍不住举起相机
男士无论大人孩子都是一色的寸头,好像就没见着头发长点的
临时找来会说英文的美女导游
菜市场里热情的格鲁吉亚大叔
比起小朋友,格鲁吉亚大姐大妈们身材有些走样,但她们也是妆容精致,而且特别能干活。
街上脚步匆匆的格鲁吉亚大妈
菜市场里干活的大妈穿戴也不随随便便
忙碌中的格鲁吉亚小姐姐
7月3日是老公的生日,那天正赶上我们在Mestia,导游带我们来到一家山顶上的农家小院。
这个农家院是一对夫妇带着女儿女婿,儿子儿媳经营的自家客栈茶馆和几亩自留地。菜是自家厨房烧的,院子里还种着菜,自制的Svaneti 盐,5Lari 一袋在卖,还有蜂蜜。8-9岁的小孙子也可以房前房后地帮忙,拿个餐巾纸啥的。很像中国农村,大家庭一起经营其乐融融的感觉。
其乐融融的小生意大家庭
女儿女婿儿媳妇
这里风景绝佳,我们买了馅饼做午餐,还有农家自制的蛋糕。导游和司机,邻座的一组游客,再加上我们几个,大家用三种不同的语言(汉语,英语,格鲁吉亚语)同唱一首生日快乐歌。真是一副世界大同,“我们同欢乐,我们同追求”的美好感觉。
旁边一桌的游客来自乌兹别克斯坦
荡啊荡,在高加索的美景佳期里荡出好心情
祝你 “寿比高加索山不老松”
旅途中导游经常也把我们带去当地老乡家吃饭当作一个景点。这倒是很和我们的意思, 因为可以看到寻常百姓家,同时也可以吃到地道的当地菜肴,价钱也比较公道。一顿饭连吃带喝酒,合下来每个人也就$5-6。
这一户够豪的,摆设得真热闹
屋里像个大收藏室,花,帽子,钟表,石子等等
主人还兴致勃勃拿出两本与中国有关的书,一本是俄文的,另一本似乎是英文,不敢确认。不知谁能帮助破解。
我的谷歌翻译对俄文书翻出这样的结果,我还是一头雾水。
这是在Batumi的老乡家的另一次农家饭。女主人是从银行职场下海,来经营自家客栈,很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精干的女主人
主人让到访客人们在墙上留言签名,这样的‘墙纸’真是头一次见到,太有创意了。
我也留下了到此一游的印记。万一哪天成了历史遗迹了呢?
格鲁吉亚虽然比较穷,但感觉人们的文化艺术素样还是蛮高的。他们有自己完全独立的书写文字,但是老辈人基本都会说俄语,年轻人说英语,而且说的很好。
有一点我注意到餐馆和农家的餐桌上,餐巾纸的质地都不错,而且都是随便拿,很充足。这多少让我感觉要么这个国家不是很穷,要么就是人们的素养比较高。
第比利斯的街头有很多书摊,不是八卦小报,而是真正的旧书。
自由广场前的书摊,可惜那些书我都看不懂
我们在第比利斯住的第一家Stamba Hotel ,一进门还以为是走进了一家老旧的图书馆。
每个楼层出奇地高,房间里一面墙的书架从地板到天花板。而一个金色浴盆就摆在房间的中间,一种精神高雅与肉身俗欲都要追求至极的节奏。
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苏俄,觉得这个邻家大哥给他们带来的摧残多于帮助。但是他们从俄罗斯学到了一点就是每个人都要上大学。
在到达Kutaisi那天,正赶上格鲁吉亚的‘高考周‘。 在一所高中门前,学生们排队等待进入高考考场。家长们陪伴他们而来,目送他们进去,并且等在那里,和现在中国一样一样的。高中的楼可是够漂亮的。
在Kutaisi,高考日等待进考场的学生和家长们
这是在Zugdidi 的一所高中门前,集结等待入场的学生和旁边守望的大妈大叔
刚才挤成一堆,这会儿快到门口了保持社交距离,有点形式主义啊。
热爱艺术能歌善舞也是格鲁吉亚人的一大特点。街上的雕塑很多,随处可见。
第比利斯街头雕塑
第比利斯街心花园里的雕塑
Kutaisi街头的不知啥人物
Kutaisi白桥上的塑像,是要跳下去还是在杂耍?
你能想象这样的地方不是图书馆阅览室,而是一家餐馆。我们点来的一盘肉,其实就是牛杂碎,很地道,和我记忆中在北京西单夜市街头吃到的香喷喷的牛杂很类似。 楼下一层有乐队的演奏和两位男女美声的演唱。我问问是啥日子,人家说这节目天天有。
这是正经的餐馆,不是图书馆阅览室哦
餐馆里天天都有的表演乐队
在装潢精美考究的餐馆里吃着很近中国胃的牛杂,鸡汤,喝着红酒啤酒ChaCha, 听着小乐队的伴奏和歌唱,感到嗅觉味觉听觉视觉都享受到盛宴。可是算下来四个人吃了240Lari, 合$70多,这是在美国的低端消费水准,而在我们这一程中是最贵的一餐了。
在黑海之滨的巴统(Batumi)的两天半时间里,导游给我们找的旅馆就在最热闹的海滨大道边上。白天开车出去奔走在各个景点,其实是把傍晚留给我们自己在房前的海边看日落和夜景的。
发展中的城市天际线
黑海:日落时分哪个海能不黑
夜幕下黑海边的海滨大道
这里没有成为我们此次行程的重点,但是因为靠海,这里是多年来俄罗斯和周边国家度假的首选之地,因而也是格鲁吉亚最繁华,最现代,最漂亮的城市,她的街景也最接近欧洲。
欧式建筑
干净漂亮的广场
近年拔起的新楼大厦
还是经过群里同学的提醒,必须去海滨大道上的Ali and Nino 雕像处打卡,才算来过巴统,我们在临走最后半天的上午按图索骥找到这个景点。
原来这是个穆斯林小伙Ali与基督教公主Nino相恋的故事。这幅两人的雕像是动态的,白天与夜晚从分离到相拥,表现他们在传统世俗的阻碍下欲和不能,欲分不忍的两难境地。
白天的海滨大道
打卡:Ali and Nino 塑像
虽说叫黑海,海水一样的蓝